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游戏(中国)官方网站物流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营业时间
MON-SAT 7:00-21:00

全国服务热线
3512-636-8585

公司门店地址
深圳省

新闻资讯

杭州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来源:网络日期:2023-11-24 浏览: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将物流业纳入重点产业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率先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背景下,杭州作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省会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对贯彻“服务业优先”战略,打造全国“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实现从“服务业大市”向“服务业强市”跨越,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最具活力长三角金南翼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为科学引导和积极推进杭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杭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期限是2010年至2015年。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业在经济运行、产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政策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的贡献日益凸显,打造长三角“物流港”的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0.3%,占地区生产总值5%,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8万亿元,物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物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物流为核心功能和特色的传化物流基地、石大路货运物流基地、义桥码头物流基地和萧山机场航空物流港物流基地以及杭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口岸国际物流中心、杭州四季青国际服装物流中心、金恒德国际汽配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综合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重大功能性、枢纽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一绕十射”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现代公路网络已经覆盖全市城乡,杭甬运河通航,使杭嘉湖、钱江、萧绍甬三大水系融为一体,实现了通江达海的航运能力,沪杭、浙赣、杭甬三大复线投入运营,四大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带动客货分流,萧山机场二期建设加快实施,为物流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提升了国际物流运行效率。

  杭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物流需求的迅猛增长,2005至2010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6.3%,比前五年(1999-2003年)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制造业、商贸业物流外包活动增加,物流功能辐射范围扩大。专业化物流企业不断成长,通过改造传统运输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推进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形成了一批面向社会提供货物配送、商品分销、货运代理等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市共有物流企业2659家,其中,5A级企业2家、4A级企业5家、3A级企业10家,骨干性企业作用日益突出。联邦快递等一些跨国企业相继进入杭州,提升了杭州物流产业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

  现代物流业发展受到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杭州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促进物流业升级,打造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被列为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并制定专项规划。杭州市先后出台《关于杭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杭政〔2006〕11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8〕8号)等政策文件,成立了杭州市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建立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物流发展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将其作为杭州城市重要发展定位之一,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业在杭州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杭州高效的政府服务、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杭州为中心,沟通省内外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初步形成了一定分工,但空、公、铁、水受行业管理体制影响条块分割、各自为营,不同环节之间缺乏衔接,物流时空转换效率低,空港、铁路、运河、高速公路齐全的综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各种运力工具多式联运、协作联合少,综合效益差,难以体现“低成本、快响应”的物流优势。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工商企业物流服务外包比例有待提高。社会物流总体运行效率较低, 2010年物流总费用824亿元,相当于GDP的16.7%,大大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物流市场集中度低,“散小弱差”特征明显。众多中小规模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占物流企业90%以上,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较少,2A级以上物流企业仅17家。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人才缺乏,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和竞争手段单一,缺少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物流业总体产业层次不高,运输、仓储等初级物流服务比重较大,物流系统设计和集成、物流咨询、国际货代、物流金融等高端物流业发展滞后。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综合性物流设施缺乏整合,集约化水平低,布局不合理,与发达的交通网络不能形成有力配合。物流空间布局规划滞后,一些货运站场选址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步伐,设施规模、作业能力与实际吞吐量差异很大,难以满足现代物流高效运转需求。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发展滞后,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节点布局缺乏科学规划。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覆盖全市、衔接省内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物流政策尚未形成综合配套的合力,政策体系仍需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用地政策受限,各种费、税较高,存在重复交税、发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物流企业利润增长慢于成本上升速度,物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物流政策中对物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心正逐渐从制造向研发、服务延伸,制造业的转移带动了为其服务的金融、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步转移。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精密设备制造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向杭州集聚,实施与上海产业南移的无缝对接,承接国外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是杭州、浙江乃至长三角东部地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将直接影响杭州未来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与高端制造业高度关联的航空物流业、与大宗物资集散高度关联的高铁物流业,以及由此衍生的多式联运等综合物流都将获得蓬勃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物流业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扶持物流业的调整振兴,物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杭州是《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位于国家重点发展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及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附近,无疑将迎来政策、资金层面的重点关注。这为杭州市现代物流相关领域及环节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对形成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发展局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共建共享和税费标准体系的统一将推动长三角物流业联动发展和合作深化。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长三角要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把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提到了更高高度,提出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为积极推进和加深长三角地区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指明了方向。中央决定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国家层面出台重大举措,力图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将极大地带动杭州和长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将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是杭州发展的“新蓝海”、“新增点”,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服务业优先”在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成为杭州未来新一轮发展中的“六大战略”之一。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已成为当前杭州上下的基本共识和战略选择,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这一切都离不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现代服务业重点扶持领域。杭州是《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明确的全省四大物流枢纽之一,随着杭州“服务业优先”战略的实施和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建设的推进,物流社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杭州服务长三角南翼及周边地区的物流功能将得以强化。

  国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冲击,实体经济下滑使得国际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萎缩、物流企业业务量急剧减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从中长期来看,国际原油等基础能源产品价格的波动使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受到较大影响。国内来看,许多中心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各市大举发展物流业使得物流业区域竞争加剧,如何在长三角物流区域内与上海、宁波、南京等物流中心城市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是杭州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杭州自身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进,新型重化工业持续发展,对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城市发展重心东移、工业企业与专业市场的外迁,也使得现有的物流业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以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坚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服务业优先”战略,以发挥综合交通优势为切入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以多层复合、多式联运、多业联动为路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杭州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功能,率先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综合交通物流中心。

  ——坚持“三力合一”。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作用。突出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加大政府在规划调控、政策调节、市场培育、平台建设、秩序维护及引导扶持等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创新物流运作模式,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配置力作用,根据物流市场需求,规范和引导物流布局,实现物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运作。

  ——坚持高效整合。树立现代物流系统整合理念,增强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物流需求流向、产业聚集程度、区域协作优势,实施多业联动,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物流一体化运作。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优化传统物流环节,全面推进物流企业现代物流管理。发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大综合交通优势,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有效衔接和统筹协调。在适应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的同时,积极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并提供保障。与综合交通网络相衔接,促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同步协调。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相配套,积极引导有同类服务对象和相同运输方式的物流企业集中,为实现集中配送和集约化运输创造条件。

  ——坚持合理布局。结合物流市场需求空间分布特征,以提高物流效率和优化城市布局为目标,加强对现有物流设施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坚持改造、扩建、整合和新建相结合,以现有资源整合提升为主,适度布局新节点。根据物流市场和企业发展实际,在引导物流企业相对集中布局的同时,允许部分物流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适度分散布局,真正做到优化布局、货畅其流,形成多层复合布局节点。

  ——坚持开放带动。抓住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我市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有利时机,开放兴业、开放强业。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和物流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推动物流业务国际化和国际企业本地化。鼓励国内骨干物流企业在本市集聚,重点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与合作,畅通城际间物流通道,促进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

  到201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构筑四大交通枢纽主控平台,推动六大重点物流领域发展,形成以物流园区为基础,信息平台为支撑,技术标准为手段,龙头企业为示范,全程物流为方向,相关产业系统为链条的技术先进、信息全面、便捷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有序、优质服务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到2015年达到396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5%左右,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第四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业务量占物流业务总量的15%以上。

  ——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初步形成“两圈六带五园十心多点”物流发展空间框架体系,建成下沙物流园区、江东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萧南物流园区、余杭物流园区、萧北物流中心、石大路物流中心、仁和物流中心、九乔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

  ——现代物流企业主体实力提高。重点培育若干家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重点物流企业,国家标准2A以上企业达到50家以上,4A以上企业达到12家以上。争取引进若干家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内大型综合物流企业总部或国际知名物流公司区域总部,国内一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达10家以上,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企业,促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现代物流技术支撑全国领先。建成流畅、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普及和应用,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现代物流政策环境氛围良好。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得以完善,建立市场准入、财政扶持、税费优惠、融资支持、用地保障、人才培养、诚信建设、营运管理等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高效、区域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物流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杭州为中心,以长三角南翼为基本腹地,辐射长三角其他区域的物流功能网络基本形成,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物流资源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物流骨干企业全国范围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并逐步向国际化发展,部分物流功能辐射影响全国。

  根据物流需求源分布特征,杭州现代物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大都市商业经济繁荣、工业基础扎实、综合交通发达和省域经济中枢的优势,重点发展六大重点领域物流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国际保税物流。依托萧山国际机场作为国家大型枢纽机场和国家对外开放一类航空口岸的优势,强化国际保税物流功能,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杭州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完善和延伸保税仓储、配送分拨、中转通关、分拣包装、出口加工、产品展示、国际采购、入区退税等保税和物流增值服务,打造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的航空保税物流中心。加快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大通关基地建设,建立大通关长效运作机制,建设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于一体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通道。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型物流。充分借助杭州市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之都契机以及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优势,依托阿里巴巴网、淘宝网、酒水网、化纤网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杭州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专门服务现代电子商务业务开展的专业物流企业,鼓励城市快递类物流公司与电子商务网站建立战略联盟,分解、承接其物流配送业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虚拟物流业态,加快形成我市电子商务业务和电子商务虚拟物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发展局面,努力把杭州市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虚拟物流基地。

  3、加快完善专业市场配套物流。结合杭州由专业市场大市向市场强市转型背景,适应杭州市各类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发展需要,重点依托市委、市政府即将打造的200万平方米左右的九乔市场群、杭州市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金恒德国际汽配物流中心、杭州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龙头型专业市场,加快完善我市纺织服装、汽车汽配、农副产品、电子通信、五金机电、陶瓷装修、建材钢材、家具家电、化工原料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发展专业市场型配套物流。

  4、改造提升产业基地型物流。以强化配套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服务支撑为目标,重点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江东、临江、钱江、余杭四大工业区等大型产业基地,布局一批具有仓储、配送、加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功能的大型产业基地型物流节点,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改造,大力提升产业基地型物流业态。

  5、整合优化枢纽转运型物流。依托杭州海陆空立体式的综合交通优势,合理布局发展港口、陆路口岸、航空等集疏散、中转、配送等功能的枢纽转运型物流。充分利用外围交通辐射全省和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市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周边省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吸引腹地货源,重点发展公路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运输,开发重量轻、附加值高的空中运输走廊,培育大宗物资(能源、粮食、建材等)交流的区际物流市场,实现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货物运输,提高枢纽转运型物流运作水平。

  6、做大做强城市快递物流。以萧山机场空港物流园区为基地,以联邦快递中国区转运中心为龙头,以中外运敦豪、TNT、UPS等为骨干,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快递公司,重点发展国内航空快递和转运,大力拓展国际航空快递业务,打造华东地区的航空快递中心。充分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如圆通、申通、天天、顺丰等知名快递企业在杭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体系。以加快发展公路小件快递物流为重点,尽快完善都市小件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提升城市物流配送功能。结合“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积极配套建设村、镇配送网络体系,发挥农村班车小件快运和农村客货运的作用,多层次保证农村快递物流配送。

  着眼“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定位等多种因素,依据“货流集中、服务有效、分层设置、地区均衡”原则,按功能规模设置“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站点”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在发展形态上形成“两圈六带”的圈层加辐射状结构,在具体布局上形成“五园十心多点”的空间结构。

  “两圈六带”。在近中期,以绕城高速及其周边沿线为杭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圈,整合提升现有物流功能区,集聚物流发展各种要素,成为杭州物流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在中远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以第二绕城高速及其周边沿线作为杭州物流业发展的扩展辐射圈,在杭州市域范围内建设物流基地的基础上,融合周边县市在建或规划建设的物流基地,如德清临杭物流基地、平湖独山港物流基地,发挥杭州物流产业在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南翼更大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以杭州为中心的主要物流通道,形成六条辐射状产业带:东北方向,承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物流辐射,加强与嘉兴对接,形成杭州湾北岸物流对接带;东南方向,与绍兴和宁波对接,优势互补,形成杭州湾南岸物流对接带;向北,与湖州、苏州、无锡、南京对接,形成浙北苏南物流对接带;向南,与金华、衢州及丽水对接,形成金衢丽物流对接带;西南,向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辐射,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形成西南物流辐射带;西面,向临安以及皖东辐射,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形成西部物流辐射带。

  “五园十心多点”。在绕城高速沿线,根据物流发展规模设置物流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成为杭州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区域,中远期向外围的第二绕城高速方向扩展发散。五园为下沙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江东物流园区、萧南物流园区和余杭物流园区。十心为萧山北物流中心、九乔市场群物流中心、半山物流中心、石大路物流中心、仁和物流中心、康桥物流中心、崇贤物流中心、转塘物流中心和城西物流中心,并在五县市布置物流中心。为满足城市商贸、居民生活和产业园区对物流配送的要求,在市区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市区中心以及萧山、余杭和五县市布置多个公共配送站点。

  物流园区是为实现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物流设施集约化、物流运作共同化,而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是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其功能主要包括:口岸功能、交通换载和货物集散功能、流通加工功能以及信息服务和货物配送功能等。杭州未来重点建设六大物流园区:

  ——下沙物流园区。位于下沙副城内,充分发挥沪杭高速、杭浦高速、杭甬高速、绕城高速、320国道、01省道、德胜快速路和区内道路的交通优势,在现有物流园区基础上,扩大用地规模和产业规模,主要服务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北区块)和周边区域,为国际物流提供分拨配送服务,是以生产服务为主,兼具城市配送和商贸流通功能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空港物流园区。位于规划空港新城内,充分发挥国内重要干线机场――萧山机场、机场高速、杭甬高速和绕城高速的交通节点优势,实现公空多式联运,与空港新城建设步伐保持高度协调性,主要服务于杭州都市圈、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对航空快递、国际货运中转和仓储等业务的需求,建设航空快递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加工区和仓储区等专业园区,发展成为具有保税功能的、以航空货运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型空港物流园区。

  ——江东物流园区。位于规划大江东新城内,充分发挥杭甬高速、绕城高速、钱江大道、江东大道、梅林大道以及中远期建设的出海码头交通优势,与大江东新城建设步伐保持高度协调性,整合江东区域物流资源,近期重点服务于江东市本级区块、江东工业区和临江工业区,中远期与空港物流园区共同服务于整个大江东新城,成为以生产服务为主,兼具城市配送和商贸流通功能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

  ——余杭物流园区。位于320国道-东连接线国道、东连接线、沪杭高速、沪杭铁路、运河二通道作业区的交通优势,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主要服务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和临平城区,在现有货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发展成为具有仓储、货物集散功能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

  ——萧南物流园区。位于03省道东复线-绕城高速东南侧,充分发挥03省道东复线、绕城高速、杭金衢高速、铁路白鹿塘货运站和杭甬运河临浦作业区的交通优势,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整合现有的货运站、货场和仓储等资源,以萧山南部工业区和萧山市区为主要服务对象,新建具有仓储、货物集散功能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

  物流中心作为衔接干支线运输,方便市内配送和集散运输,连接物流园区和配送站点的重要物流节点,为本市进出货物集散以及为制造商、分销商在杭州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货物集散、联运、换装、中转、仓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和配送等服务。杭州未来重点建设以下物流中心:

  ——萧北物流中心。位于杭甬高速萧山出口南,以传化物流基地为基础,充分发挥杭甬高速、机场高速和通惠路-九堡大桥的交通优势,在基本保持现有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搭建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服务萧山市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江南副城其它区域,发展成为以集散为主,具有城市配送功能的综合型物流中心。

  ——九乔市场群物流中心。位于杭海路-绕城公路西南侧。充分发挥德胜快速路、杭海路、红普路、绕城高速、沪杭高速和客运中心的交通优势,与城市东扩战略同步推进,满足专业市场、工业园区以及大型居住区对物流的需求,主要服务于即将新建的九乔市场群四季青服装交易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江干科技园、乔司工业园区和九堡居住区,发展成为以货物集散和仓储为主,具有城市配送功能的综合型物流中心。

  ——转塘物流中心。位于杭新景高速袁富立交西侧,充分发挥杭富沿江公路、320国道、杭新景高速和袁富路等交通优势,主要服务于转塘及双浦科技经济园区等杭州西南片区,同时服务于中烟公司及中泰集团等,新建具有城市配送和行业分拨等功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城西物流中心。位于西湖区三墩区域,充分发挥绕城高速、杭长高速、G104国道、莫干山路、杭宣铁路等交通优势,以运输、展示、交易、仓储为主要内容,主要满足于杭州城西大型居住区、西湖科技园区和浙江大学科技园等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协调发展与城西居住和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半山物流中心。位于320国道-绕城高速公路立交附近,充分发挥沈半路-320国道、石桥路、绕城高速和申嘉杭高速的交通优势,对现有货场进行改造提升,适度扩大用地和产业规模,接纳石大路货运市场部分物流功能的转移,当前服务于半山地区和石桥工业园区,中远期服务于杭州市区北部区域,发展成为以集散为主,具有城市配送功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石大路物流中心。石大路与石桥路交叉口,充分发挥绕城高速、石大路、石桥路和石祥路的交通优势,对现有货运市场进行改造提升,缩减用地和产业规模,转移现有的货物集散物流功能到周边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增强城市配送和城市快递功能,建设公路型快递园区,搭建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信息服务、物流总策划和总承包等高端物流服务业,发展成为具有物流信息、高端服务和城市配送功能的综合型物流中心。

  ——仁和物流中心。位于仁和镇运河东塘港支流口,充分发挥东西大道、申嘉杭高速与仁和运河作业区的交通优势,实现公水多式联运,主要服务于钱江经济开发区与塘栖工业园区,依托运河作业区进行新建,发展成为具有仓储、货物集散功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崇贤物流中心。位于绕城高速北线崇贤港区,充分发挥运河崇贤港、绕城高速、杭宁高速、申嘉湖杭高速的交通节点优势,实现公水多式联运,主要发展建材行业的物流,服务于杭州市区,从作业、仓储起步,用2~3年时间将港区打造成集港口作业、物流仓储、加工、配送和交易于一体的物流中心。

  ——康桥物流中心。位于城北的康桥和大松树区域,充分发挥运河港口码头、绕城高速、杭宁高速和申嘉湖杭高速的交通节点优势,实现公水多式联运,对现有的港口码头货场提升改造,满足杭州市区对农副产品、粮食、汽车、钢材和建材等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需求,发展成为具有港口作业、商贸流通和城市配送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五县市物流中心。为满足五县市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在其交通条件较好、规划条件和用地空间满足的区域分别改造或新建1~2个物流中心。在富阳建设东洲物流中心和灵桥物流中心,在临安建设青山湖物流中心和玲珑物流中心,在桐庐建设凤川物流中心和下洋洲物流中心,在建德建设寿昌-更楼物流中心和十里埠物流中心,在淳安建设淳安综合物流中心。

  配送站点(或称配送中心)作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下级物流节点,直接为各类物流需求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真正的即时配送(JIT)服务,其用地规模较小,接近消费地,要求周围的交通条件较好,服务半径一般为2~5公里,通常以日用消费品配送为主。

  根据杭州市各区块的人口和生产力分布情况,在市区城东、城西、江南、城北、市区中心以及萧山、余杭和五县市布置多个公共配送站点,以满足各区域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其中城东布置约4个配送站点,分别为下沙(下沙物流园区内)、九堡(九乔物流中心内)、彭埠(与火车东站结合)和萧北(萧北物流中心内)等区域;江南布置约3个配送站点,分别位于浦沿、长河和西兴(与规划汽车南站结合);城西布置约4个配送站点,分别位于转塘(转塘物流中心内)、西溪(与汽车西站相结合)、三墩、翠苑等区域;城北布置约4个配送站点,分别位于石桥(石大路物流中心内)、丁桥、康桥和半山(半山物流中心内)等区域;市区中心布置约4个配送站点,分别位于上塘、文晖、四季青(与四季青服装市场仓储相结合)和南星等区域;在萧山、余杭和五县市根据需求,分别布置2~4个配送站点。

  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物流管理理念在生产流通企业的普及,引导工商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观念,梳理企业运作流程,集中核心资源,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积极参与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培育物流需求微观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市场潜在物流需求,重点依托先进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连锁经营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培育配送物流和电子商务虚拟物流市场需求;依托工业功能区、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和外资企业,培育制造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分拨物流市场需求;依托口岸,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培育国际物流市场需求;依托重点经济资源协作地区,培育大宗物资(能源、粮食、建材等)交流的区际物流市场需求。

  优化物流综合资源,整合物流组织结构,创新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新型物业供给模式。重点借助杭州市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之都契机以及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虚拟物流;依托联邦快递中国区运转中心和圆通、申通、顺丰等一批新兴快递企业,加快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以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为方向,加强商贸物流企业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低温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特种货物流等新兴物流供给模式。结合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物流。

  采取政府牵线或行业自发搭建平台等多种形式,多方联合制造业、商贸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活动,加大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促进彼此间产业链和物流链的整合对接,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更好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强工商贸企业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物流合作,积极鼓励商贸批发企业与中小零售商合作,建立联购分销的自愿连锁组织;鼓励大宗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为工业企业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多样化分销形式;鼓励各类经营生产设备、工具、零配件等“工业品超市”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提升流通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全行业业务流程效率。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试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鼓励物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上市、联合、重组、兼并和科技创新,实现内、外扩张,推动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积极支持传化物流、八达物流、川山甲物流等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国内市场资源整合,不断完善在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服务网络,拓展辐射范围。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与航运企业、生产厂家和专业物流企业共同组建大型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参与市内物流项目的建设或经营。鼓励直接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采购、配送中心。努力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区域竞争力强,运营总部在杭州、服务网络遍及全国的物流龙头企业,发展物流总部经济,努力使杭州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中外物流企业重要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充分利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条件,以建设“数字杭州”为契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专业化、信息化、系统化和集成化的要求,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坚持采取外部引进和自我培养双路线方针,通过统筹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努力搭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大力提升我市现代物流产业能级。鼓励金融、保险、电信等机构及生产、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合作,以技术信息化和管理专业化为基础,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整合全社会物流资源,降低整个市场物流成本,提升全行业物流效率的目的。

  坚持安全、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目标导向,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进行物流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服务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创建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拓宽产品及服务深度和广度,在争取更广阔的物流服务空间和物流规模的同时,力争通过提供物流策划与供应链的管理咨询服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物流与供应链实施与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全球化的网络服务、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供应链上多个环节的资源整合服务、物流的特殊服务等高端物流产品和增值服务,提升行业价值链空间,提高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巩固和确立杭州市长三角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区域地位。

  加快引入竞争机制,以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为指导,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行业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遏制恶意竞争,把好市场准入关和加强后续管理,积极推进我市物流企业规范化建设,努力维护物流市场秩序稳定。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的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鼓励有实力的地方物流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发展。

  加强物流市场诚信建设,鼓励、宣传和引导物流企业增强信用意识,建立完善物流企业行业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公布、授信、惩戒制度,形成杭州市物流行业科学规范的具有规范市场、约束行为、联合惩戒功能的信用机制。积极开展物流企业诚信评估,通过物流公共服务网络等载体,记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企业诚信和安全记录;加快建立物流企业质量信誉档案,做好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加快建立以银行信用信息为主体基础,工商、税务、交通、公安等部门信息共同配合整合的杭州市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平台,促进杭州市整个物流行业的信用信息与其他政务信息的共建共享。

  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促进形成杭州市物流行业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兑现承诺、失信必惩的诚信理念和健康、诚信、自律的良好行业秩序。鼓励依法成立与物流产业相关的有关信息传播、人才培训与引进、行情分析、业务交流与拓展、技术创新等物流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现有中介机构增加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发挥中介机构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咨询公司,提高杭州市物流社会化服务水平。

  打造萧山国际航空枢纽平台。加快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建设,以萧山国际机场为核心支撑,依托机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及其对长三角地区广大航空客货群的特有凝聚力和吸引力,整合周边水运、公路等各类物流资源,大力发展辐射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三大空间层次的“空港经济”。一是在杭州空港经济区、紧邻空港和交通走廊沿线的地区以及机场西面的临江地带,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等核心产业功能;二是在机场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依托各大型开发区、行政区及CBD、旅游度假区等,引导各类外向型高端商务、会议会展、休闲旅游、高科技产业等临空型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在距机场1个半小时交通圈内,依托与机场具有强辐射、直接便捷交通联系的省内大型开发区、专业市场、休闲旅游区或相关经济体,积极发展相关具有临空经济特征的产业形态。

  打造萧山南铁路货运枢纽平台。加快萧山南地区铁路车站与货场资源迁建整合,以白鹿塘铁路货场为核心支撑,依托货场强大的运能及其对整个华东乃至全国地区强大的集散能力,整合周边水运、公路等各类物流资源,大力构建辐射杭州市乃至全省,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中转分拨、拆箱拼箱、加工包装、信息服务、结算处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铁路货运综合物流枢纽。一是重点引进大型船公司、网络化物流企业、物流地产商建立分拨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合理设置铁路干线货场并集成公路、码头货场功能,全力打造多式联运铁路主控平台;二是重点加大信息化数据库建设,构建集中、集成全市铁路货运物流集散、仓储、信用、交易等相关综合信息的电子信息枢纽平台,使之成为杭州现代物流体系中以铁路运输为主体,实现公铁联运、港铁联运等多式联运集成的铁路货运总控制枢纽和总指挥枢纽。

  打造钱塘江出海港口枢纽平台。加快建设钱塘江出海港口及其相关辅助设施,以出海港为核心支撑,充分利用其接轨上海,沟通长三角以及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和远洋能力,大力发展辐射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三大空间层次“海洋经济”。一是在出海港口区、港口紧邻区及临近交通走廊沿线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码头装卸、内河内陆接运、仓储服务和物流加工等码头物流核心产业功能;二是在港口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及1小时水运交通圈范围内,重点依托江东和临江两大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型石化、先进制造等临港制造产业功能;三是在全省乃至长三角范围内,依托内陆江、河、公路系统,以及钱塘江出海航道,大力发展长三角范围内的海上运输、陆路运输、内河航运,积极培育发展全市各种与临港经济特征相关的“海洋经济”业态,进一步提升浙江省沿海港口集群优势。

  打造石大-传化公路货运枢纽平台。结合杭州城北主要对外公路交通枢纽布局,充分借助石大路周边地区公路货场集聚,以及萧山传化物流中心强大综合物流服务硬件条件,着重通过物流产品及服务功能创新、第四方物流业态培育、全市公路物流综合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等措施强化功能提升,逐步萎缩剥离运输仓储等低端业态,全力打造隔江呼应、主辅相承的杭州市石大-传化大型综合性公路运输枢纽平台,发挥其在全市公路物流交易展示、信息处理、总部管理、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结算、第四方物流集成等物流核心功能,积极促进发展全市范围内与高速公路相关的产业形态,以此提升全市公路货运物流能级,巩固杭州公路货运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心枢纽地位,大力发展杭州市“高速物流经济”。

  改造续建一批。主要包括对现有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进行改造提升、续建后期工程或扩大建设规模,主要包括下沙物流园区、半山物流中心、石大路物流中心和康桥物流中心,结合钱江世纪城的规划,提升和整合传化物流基地平台型物流功能。基本建成一批。对规划合理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抓紧时间进行建设,争取在规划期内基本建成,主要包括空港物流园区、余杭物流园区、崇贤物流中心、城西物流中心,五县市区域基本建成富阳东洲物流中心和灵桥物流中心、临安青山湖物流中心和玲珑物流中心、桐庐凤川物流中心和下洋洲物流中心、建德寿昌更楼物流中心和十里埠物流中心、淳安综合物流中心。开工新建一批。对一些无法在规划期内完成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进行开工建设,争取在规划期内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江东物流园区、萧南物流园区、转塘物流中心、仁和物流中心。整合撤并一批。离市中心较近、用地规模受限、对市区交通和环境影响较大的现有物流设施,将其功能整合到其它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对其进行撤销或改造为城市配送站点,主要包括城北货运交易市场等。

  以城市物流配送需求为基础,进一步畅通城市配送通道,完善配送节点,提升物流配送装备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配送体系。划分市区中心交通管制圈和近郊快速通道圈两大配送通道圈层,规范物流车辆进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配送通道;依托现有城市道路网络,加快“三纵、五横”快速道路系统和交通智能信息平台构建,合理统筹规划、布局一批城市物流配送节点;加大配送节点立体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加强物流企业车辆管理,加快货运车辆的更新换代与结构调整,鼓励货运企业使用各种先进的专业化、特种化、厢式化货运车辆;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图论、运筹、统计、GIS等技术,加快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建设,加大企业配送车辆及人员通用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全面提高杭州市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及装备水平。

  结合杭州地铁、磁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地面多层次交通设施的推进,建立和完善空—铁、空—空两种联运方式,强化杭州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地位。设立机场公路货运转运站,并从机场引出物流专线公路,实现与周边各大公路货运中转站场、火车货运站场的连接。借助萧山国际机场完善的国际国内航线以及萧山机场与香港机场合作的契机,以发展萧山机场与香港机场的货物联运为主,优化两地机场资源配置,寻求独特的市场定位,逐步扩大萧山国际机场服务于内地机场的商品进出口联运需求,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跨国采购的空中转运中心。

  发挥杭州河、江、海齐备优势,整合杭州市运河、钱塘江、外围海域的港口等资源,打通河、江、海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河、江、海联运。加快江东出海码头、独山港联营码头和运河二通道规划建设,连接贯通钱塘江出海航道、杭申、杭平申、杭甬运河,打通江、河、海物流通道,实现钱塘江港区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乍浦港、嘉兴独山港的接轨,加强各港口之间在资本投资、航道建设、机械设备使用等方面合作,形成始于杭州、止于上海、宁波港口的黄金航道。

  充分利用杭州水路、铁路网络在长三角地区中均占据枢纽地位的优势,以钱江港区、运河港区、萧山港区、余杭港区与干线铁路的联运为主,发展内陆港铁联运。将目前的港口库场与铁路货场有机组合起来并进行功能改造,设置数个综合性的联运信息处理中心和管理中心,在集装箱规格标准、货物分拣标准等方面进行协调统一,使之适应港铁联运的标准化物流要求。积极开拓高效、节能的联运组合,尽量减少港口和站场拆装箱,扩大集装箱门到门的运输比重。

  在铁路枢纽设置与铁路货站相统一的公路货站,实现货物联运的站内“无缝对接”。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干线运量大、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推进铁路干线运输,履行运输中间环节。依托杭州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利用汽车末端运输灵活、到户的优势,承担货物的提取、配送,履行公铁联运的最初和最终环节,实现货物运输的方便性、运输时间的快捷性、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输成本的经济性。

  以建设“数字杭州”为契机,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公路、航空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努力构筑区域性、行业性的具有综合信息服务、异构数据交换、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行业应用托管服务等相关功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满足货主、物流企业等对物流过程的查询、设计、监控等直接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对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与自身物流过程直接相关的信息需求,为物流服务提供商、货主/制造商、交通、银行及海关、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发挥杭州物流网、电子口岸、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等现有平台的作用,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促进不同物流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整合,解决信息化孤岛问题,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物流信息流畅、良好的物流信息基础环境。

  支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发企业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开发和利用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信息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专用物流信息技术装备。实施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大力开发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不断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研究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IT系统的整合模式,充分地利用线上手段最大程度地开发物流新技术。

  通过“示范工程”等方式,进行科技宣传,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综合运用各类先进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推广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扩大其在各配送中心的集成和应用。在超市、医药、邮包等行业的配送中心引进物流自动化拣选设备,提高货物拣选的准确性和速度。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射频技术(RFID)等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实时跟踪物品,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推广网络化运输,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利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正确、快速地读取动态货物或载体的信息,完全掌控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的效率,全面提升物流技术应用水平。

  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加快制订适应发展需求的物流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加速统一的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送标准等物流产业标准的推广应用,使物流装备、信息、管理、服务和安全等环节都有标准可依。选择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采用一系列标准化的物流软件,支持企业采用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从业人员应用各类物流国家标准的准确率和熟练度。加强相关企业合作,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探索最为经济和最为合理的合作模式,统一协调解决物流企业之间衔接不畅、标准之间不配套等问题,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地产商,引进全球跨国物流公司在杭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引进跨国公司在杭设立采购中心。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利用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参与市内物流项目的建设或经营,努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借助杭州保税物流中心和杭州空港物流中心的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入驻。设定物流行业重点园区的引资目标和规模,建立重点园区招商引资的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机制。

  鼓励和支持本市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覆盖面广泛的国际物流渠道网络,全面提供从采购-生产-销售的供应连管理服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鼓励企业更加重视物流渠道网络的构建,将国际物流渠道视为物流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列为本地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先购置的目标。积极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借用区域外物流企业的渠道或品牌,占领区域外的物流市场。加快杭州空港物流中心建设,通过与联邦快递的合作,力争把杭州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成长三角货物分拨中心。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区域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构筑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包括水水联运、水陆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在内的联运方式。加强区域物流安全管理联动,营造物流行业诚信经营环境。推进长三角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全国行业标准能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积极依托上海电子口岸,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加快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进一步贯彻实施CEPA,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日本、新加坡在物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调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相互通报物流统计数据,推动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共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积极为物流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引导各类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与港澳台资本相结合,充分利用港澳台的市场和资源开拓国内外物流业市场。学习借鉴港澳台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积极吸引港澳台地区的物流企业落户杭州。

  各级各部门要从推动杭州实现从“服务业大市”向“服务业强市”跨越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物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推动杭州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集约式、高端化发展以及对于改善城市整体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方面的重要意义。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作为我市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密切配合,形成推进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

  充分发挥杭州市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对物流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定期召集专题工作会议,协调部门责任任务工作开展,督查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理顺物流业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切实抓好规划目标任务的责任分解落实和年度计划、专项计划的分解落实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市各相关部门、各区县(市)要把规划的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履行起各类物流企业的培育、管理、扶持和监督的服务职能,切实贯彻好所属相关政策举措的宣传、推广、引导和执行的落实成效。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物流行业协会的沟通,落实市有关扶持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规范职能、加强监督、充分授权,全面有效发挥好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完善我市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物流基本数据的采集整理,继续开展社会物流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扩大社会物流企业统计调查范围。加强物流业运行的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重点监测数据库,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形成物流发展情况定期通报机制。建立和完善物流产业预警和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每年从市物流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人才培训、物流标准化推进和物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广;从市级交通规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鼓励发展节能减排车辆、船舶以及大吨位和特种(专用)车辆、船舶,并支持物流基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各区、县(市)应安排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列入市政府科技项目经费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对在物流领域推广使用国际通用标准、不易损坏且可循环利用托盘的企业和开展物流标准化设备改造的试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物流企业和优秀经营者、达到行业培育目标的物流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在规范物流业市场准入基础上,对营业税税基,比照旅游和联运业,实行扣除外包收入后计税的原则,并统一按3%征收营业税。落实国家有关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对占地面积较大的现代物流企业,如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在我市设立总部的大型物流企业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给予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新引进的国际知名物流公司地区总部和市外物流公司总部,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给予三年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鼓励民营担保公司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项目建设。支持鼓励资产质量好、管理机制先进、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

  完善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对经营范围、经营场所、注册资金、经营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进行明确规范。规范运输企业前置审批,简化工商登记注册程序。加强对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后续管理。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体制,加强后续监督和服务。放宽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凡符合我市物流产业规划,具有完备营运体系、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境外物流企业,都可以组建合资或独资物流企业。进一步放宽外资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

  完善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体系,物流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对符合我市相关规划、主要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基础配套性质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货运枢纽场站、口岸设施等重要的物流设施项目,其新增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纳入年度用地计划,按照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在各地切块用地指标和招商引资专项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并按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

  合理调整市区货运通行政策,规范车辆通行证发放管理,市公安交警、交通管理部门要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区通行提供便利,适度放宽商业配送和包裹快递车辆的通行区域和时段,健全货运车辆停靠与装卸管理。市物流办和公安交警、交通管理等部门要根据城市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制订专门的城市配送体系规划,出台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装卸的具体管理办法,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大对货车超载等违章行为的整治力度,推动城市配送车辆车型、色彩、标识的统一,鼓励城市物流配送实行品牌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培育“城市快运”品牌。

  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地引进物流职业经理人等管理人才。通过引进知名物流企业与引进高端物流人才相结合,积极吸引海外高端物流人才和团队来杭创业。充分利用海外经济发展低迷期,发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优势,积极鼓励海外高端物流人才来杭创业或就业。汇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争取定期赴海外招揽物流高端人才。借用猎头公司的中介力量,畅通物流企业与高端人才的联系。研究制定人才柔性流动和相关激励政策,解决高端物流人才来杭在住房、配偶就业与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对于引进的物流中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市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

  探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逐步推行物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和支持市内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作用,加强国内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在交通物流基地和龙头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重点加强物流业发展急需的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物流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人才的培养。推行物流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单位之间管理人员互相挂职交流制度。

  引导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与在杭物流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支持物流先进技术方面的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建立与完善物流行业高科技企业的奖励与考核办法,对于物流行业中的高科技企业,杭州市现代物流业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项目研发,对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服务站的企业技术进步项目以及物流高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搭建物流标准化研究平台,建立覆盖国际国内的物流标准化专家库,构建开放式标准化研发工作机制。

新闻资讯 丨NEWS

联系方式丨CONTACT

  • 全国热线:3512-636-8585
  • 传真热线:
  • 业务咨询:3512-636-8585
  • 企业邮箱:banlogistics@163.com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